No.1 狗熊来信第一期、写书中学到的事、积极躺平
见信好!
1969年10月,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通过网络给他的同事发了一条简短消息,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14日21时07分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2022年8月21日,我再次启动自己的邮件订阅系统,发出了“狗熊来信”的第一封邮件。
作为一个“全栈式内容创作者”,我使用两种语言(中文与英文),三种不同的载体(文字、音频、视频)创作内容,已经10多年。写了两本书和几百篇博客,录制了几百期播客与视频,我觉得自己对于内容稍微有点自己的理解。
最近我开始重新重视写东西这件事。我忽然发觉写作相比其他创作形式,更有魅力,其实也更难。一方面是因为它更不受场景条件的限制,文字也更容易“长期保存”,不受媒介和趋势的太多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年纪大了,思考这件事,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文笔和观点,而是思考过程。写得好的人少,是因为思考者本来也少。基于这样的考虑,加上平台的成熟,我决定恢复每周写邮件推送的习惯——上一次还是很多年前的“狗熊五分钟”。
这是第一封信,稍微有些长。下次我会弄短一些:)
本期话题:
我从写书中学到的几件事
鼓励可以是很小的细节
朋友圈的红点真的会“毁心灭智”
积极的躺平策略
我从写书中学到的几件事
写了一条Twitter串(英文),关于我从写书中学到的几件事。下面是AI翻译的中文版。
我的第一本书是10年前出版的,我的第二本书这个月刚刚推出。以下是我从写书中学到的几件事/线报👉(书的细节在最后)。
1)计划是有些帮助的,但计划是一切。做好规划后,你会有足够的信心开始工作。另外,有了计划,你不必总是处于最高模式。当模式低的时候,就顺势而为吧。
2) 写作进度与设计进度类似。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三步法:研究、写作和交付。研究是关于阅读、构思和从参考资料中连接点。写,嗯,就是写下东西。交付是关于编辑和格式化。
3)如果你能从这个主题中得到一个收获,那就是把写作和编辑作为两个不同的步骤分开。先写,后编辑。草稿可以不合格,甚至不符合逻辑。
4)我使用@NotionHQ来组织我的图书写作进度。我创建了一个图书仪表板,上面有我收集的所有参考文件和所有章节的进度状态。我甚至让每一章的字都显示在仪表板上。同步块的功能真的很方便
5)完成一本书的时间很容易比你估计的要多得多。我们人类真的不擅长估计项目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使用敏捷框架来管理我的进度。我设立了一个个人冲刺,有一个写作目标,这与开发一个产品类似。
6)动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且很容易失去--暂停几天就会消失。我发现如果我暂停一段时间,真的很难写。如果我再写一本书,我会打算把写作作为一种惯例,即使质量不够好,也要坚持下去。
鼓励可以是很小的细节
这周和我的一个印度学生(人在美国,业余时间学习设计)通视频,一来我就说:我用你作为案例,激励了别人。她一脸疑惑:什么案例啊?
我说上周有人咨询我如何转行做设计师,他的困扰是有全职工作,没有精力学习,我说我的一位学生有全职工作,带着两个娃,还努力抽空进行学习,并且保证每一次和我的沟通都有进度,我都非常佩服。说完这位学生感动得都有点想哭的样子,说谢谢我的认可和鼓励,对她意味着很多。
可能是我做过几个月全职奶爸的缘故,我特别能理解当妈的人重返职场的不容易,她们太需要鼓励了。对于已经成为父母,还能努力学习工作,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努力的人,我都特别敬佩,也愿意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Hundertwasser70Bays of Islands
朋友圈的红点真的会“毁心灭智”
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是关闭朋友圈,看不到在自己的朋友群里别人留言的那些红点,上周有一天为了发一个没有图片的文字信息,特意打开了朋友圈。才几分钟,我就感觉到了那小小的红点对于人的注意力和心智的侵占是多么恐怖:十几分钟内,我一直在看上面的红点,每次把它刷除,但一有新的都会点进去。那半小时我基本的状态都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平时没有特别注意,但停止微信朋友圈一段时间,再开通的时候马上感觉到了这种区别。
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自己想要专注的时间内关闭朋友圈,你可以试着只关闭几个小时,如果可以的话,再慢慢增加关闭的时间。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回来感谢我的。
积极的躺平策略
最近觉得工作状态还行,主要是因为近期设计部门开始重视文档,建议设计师们将写文档加入自己的设计流程,借此我也可以更多练习自己写文档的能力,这和我个人想要做的事情方向是一致,所以感觉工作还挺有劲。
由此得出一种积极的躺平策略:知道自己个人想要做什么,然后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往那个方向去靠拢。当然如果实在没有交集,那么也没关系,把一半精力和时间用于工作,剩下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挺好。
狗熊推荐:《残奥精神》
Netflix的纪录片水平参差不齐,但这部《残奥精神》却绝对是惊艳。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这么燃,这么充满饱满情绪和力量,能让人在看时又哭又笑又斗志满满的片子了。
片中的运动员自然各自都有故事,有天生残疾,也有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幸存的青年。残奥会的创办者路德维希·古特曼医生也是一个传奇:原德国犹太人,二战幸存者,逃难到了英国,后来为了治疗脊髓受伤的军人们开始举办运动会,随后成为与奥运会并列的活动。过程中各种波折,甚至有2016年里约奥运会资金被挪用差点取消的危机,但都凭借着残奥精神挺了过来。
IMDB上也是一片叫好。各种表态看哭了的(我也算一个吧),目前评分8.1。我个人打9分。
我很少说有什么电影是一定要看的,但在这个大周期动荡的时候,看看那些残疾运动员如何尽情地拼搏,那种人性的强韧感,可以打破任何坚冰。
我喜欢的事情
最近迷上了使用人工智能绘画,试验了几百张不同风格的画。今天的题图就是用Midjourney画的。
语句:first email of the world floating in space by Van Gogh, 4K, hyperrealistic
摘录
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加夫里尔·萨洛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 - 《娱乐至死》
(这种观点也是我现在开始重视写东西的原因,文字背后其实是思考的过程)
我的第二部书《高效阅读》在七月下旬出版上市了。这期节目,我想分享一下我写作这本书的原因、心得、技巧和收获。
三年前我觉得自己的英文表达需要训练,只是靠在工作中的练习,不是太够,于是我报了两个Toast Master的俱乐部
感谢你的订阅和阅读!我们下周再见:)
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