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04:有效交流与无效交流,652万倍的芯片处理速度,Nope
见信好!
对于我来说,这一周是很有工作效率的一周:除了本职工作的进展还行之外,我自己的个人项目也挺不错:写完了一篇大稿,将两期上周制作的播客发出。
但也因为工作和项目占据了较多的精力,所以我这周其实没有写太多片断式的收获与感悟。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发现我的每周来信目前的模式:我基本是在这一周结束的时候,将自己一周来的心得,特别是一周之中写的短贴,整理成一期newsletter,然后发出。这种阶段式的回顾,是最适合我目前状态的形式。既可以总结,也可以有具体沉淀下来的文字,可以与你分享。
但它的缺点,就是文字本身不会太深入某个领域。毕竟,这只是一个每周的高光回顾。但我也很期待你的反馈与回复。
这周我发布了一期关于AI(人工智能)的播客访谈,嘉宾有自己的作品,很有干货。其实这个话题我最近有一些尝试,很适合在文字里深入聊一下,但还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我在自己博客里开了一篇文章(英文)作为开头,希望可以尽快写完。
区分有效交流与无效交流
芯片的运算速度50年翻了652万倍!
区分有效交流与无效交流
随感:我觉得每个人每当在朋友圈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背后一定有人说“你看你看,这傻逼又在得瑟了”。
有时甚至是在你真的不想表现啥的时候,也会有人认为你在表演。
我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根本的:就是训练自己不care :)
简单来说,我们在表达时的上下文,是别人在阅读时无法体会到的。哪怕你已经很注意讲明情况,也是如此,更不要说大部分所谓表达就只是抒发一下情绪。
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从自己这个方面避免很多问题。比如看到别人留言的不同意见,我一般不会反驳或是争论。因为对方不理解我的上下文。更何况绝大多数事情,是辨不出一个是与非的。
什么是无效的交流?就是你不知道对方的观点,你也不在乎,你只是表达。反过来的情况也成立。最常见的无效交流,就是微博微信吵架群。每个人都在表达,都在说,但信息的传递效率,基本低得可怜,也没人在意。
芯片的运算速度50年翻了652万倍
这一周iPhone14发布,其处理器芯片包含有150亿个晶体管。在我最近在做的一个个人项目里,刚好有一段数据和这个有关:
50年代末期,仙童的第一个大订单(客户是行业巨头IBM)是制作100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150美元。1971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内有2300个晶体管,当时成本约100美元。而2021年苹果推出的A15芯片,其中的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50亿!使用了A15芯片的iPhone SE,整台手机售价也就是429美元,芯片的成本也在100美元的范围。50年的时间,相同的价格,运算能力翻了652万倍!
只要技术厂商依然维护摩尔定律这一商业契约,我们也许可以稳步创造出以往在科幻小说中预言的未来。
电影推荐:《不》(Nope)
这部片前40分钟稍微有点慢,但后面你会发现非常值得,因为没有任何一丁点多余的信息,所有出现的东西都有意义。最后邪恶外星人彻底亮相时太惊艳了,那种张力和压迫感,有点当年《汉江怪物》的感觉。
看完3天内,我就像是被鬼上身一样,一直克制不住地去回想其中的种种细节,并且不停地有那种“我拷,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感觉。本片导演在2017年曾经导演了《逃出绝命镇》,也是我在那一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Dylan Thomas
周末去MOTAT(交通博物馆)时,刚好博物馆里的印刷工作室开放,进去看了很多活字印刷的硬货,和设计还挺相关。领了一张书签,印了一句迪兰的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是在《星际穿越》里,很有感觉。
这是诗的原文,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一读。作者Dylan年轻时候是这个样子:
I made a children's book for my daughter via AI (Midjourney), which just took around 2 hours.
431 / 耶鲁小伙儿的AI计划 - Hiring an AI to help getting your job done
感谢你的订阅和阅读! 我们下周再见:)
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