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10:我也想每天只关注技术、幻想和自我,可是现实似乎不同意
见信好,
今天是11月26日,我在昨天半夜上厕所,随手打开社交媒体,就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乌鲁木齐出事了,然后我就睡不着了 - 主要是被气的。细节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查。
这几年我们都多次经历过情绪剧烈波动的社会事件。从疫情的最初爆发,李医生的去世,封城,每次我都提醒自己,尽量不要太过于接近,适量地保持冷静。有的时候我也做到了。前个月我的微博因为发了一个小熊饼的图被封(具体原因你可以猜一下),我就很冷静。但有的时候,却很难做到。
但我还是想提醒你,做好切实的计划,了解真实的现状,但也还是要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可控的范围。抬起头来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但除了激奋和情绪参与之外,也去具体做点自己可以做的事,这样不会有太多无力感,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往前走。
下面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几个话题,希望可以暂时帮助你远离现实的混乱。
* 量子力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 不了解上下文,不要轻易下结论
* 不要让自己被数字绑架
* 沟通的精髓:真正地倾听,并且对话
* 日谈公园作客:买回来的书,是我不想读完吗?
量子力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上周看了圆桌派关于量子力学的一期节目,其中郝景芳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窦文涛问她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她说这种认知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贯穿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
比如最近有朋友问我如何能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业。以往我可能会说,调研啊,分析自我啊,之类,但现在我忽然发现,这是个量子力学问题。就像量子力学里观察会影响结果一样,调研和寻找本身,也会影响你的结果。
传统的观点认为,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后,就可以100%投入了。但其实我发现这是个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你不可能找到100%想做的事。比如邓亚萍,如果不打乒乓球,而是从小全身心投入滑雪,她会不会成为谷爱凌那样的世界冠军?有可能,也有不可能。但当她从少年时代全心付出训练乒乓球几年,她的路线就会越来越确定了。她的投入,锁定了她的未来。
我在几年前的人生分叉时,曾经有三条路:做marketing,做设计,做自媒体。其实选择哪条路,都并不是100%确定,但我可能有一点做得还不错:一旦选定,就不再纠结其他两条路,而是锁定精力,直面未来。
当然话是这么说啦,过程中肯定还是会有down和怀疑的时候。有段时间看到原来同期做播客的那批朋友,各种创业拿奖,也很艳羡。但自己清楚,我没有那些付出,所以在那个领域没有收获是必然的。
年纪大了,就在更高的层面,明白了世界在充满不公平表面之下,隐藏着的公平性。
但人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就像粒子的轨道会跃迁,人的人生轨道也会变换。所以如果你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那太正常了。就算找到了,它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通常都不是一辈子。
不了解上下文,不要轻易下结论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朋友发朋友圈,图片是公司的聚会,大家都在聊天,只有老板一个人拿着手机在低头刷,我就随口评论说:哇,你们公司老板好不投入啊,大家都在聊天,只有他在刷手机!
这个朋友回复:老板是在帮我们放音乐:)
所以不要轻易对你看到的事情直接评论,你可能并不了解具体的上下文。
不要让自己被数字绑架
前几周有一天不小心在Goodreads.com上删除了自己近6年来的阅读记录,我却忽然感觉被解放了。
曾经很看重数字,跑步要记录,运动要记录,读书也要记录,但其实最终发现,大部分的数字其实只是一个参考值。有没有做到位,内心已经很清楚。
我在Notion上也还是保存着自己所有的阅读记录,所以Goodreads上的,更多只是一个打卡记录,丢了也没关系。
目前每月3、4本书的阅读量,已经像是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一定用数字来标注。
这件事的第一收获,是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买椟还珠”,不要被数字裹挟。阅读非虚构书,摘记,笔记,心得,问题,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阅读虚构作品,跟随作者的叙事进行体验,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是真实的收获。至于在读书平台的记录和打卡,那只是附加的记录。
所以要非常注意保存原始的记录。纸质书上的写写画画,电子书的摘记,自己的笔记,随手发的读书感受,这些都应该保存起来。在这个工具多得是的时代,保存并不难。把它们存在你的“第二大脑”里。对于我来说,Notion就是我的第二大脑。
举个例子:我读过的每本书,都会在Notion里建立一个文档,里面存放了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我的笔记、摘记,延伸材料,或是与其他书的关联,也包括我的阅读信息,比如什么时候读的。下面是Ray Dalio的“重塑世界秩序”的文档截图(部分)
这事的第二收获,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很多人前段时间微信被封就完全傻眼,因为生活已经和这个工具高度绑定。如果是在国内生活绑定不得已,那至少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多放几个地方,不至于一个平台出问题,所有数据都没了。
比如朋友圈,发贴的同时在记事薄工具里存一份,很难么?养成这个习惯,每次就一两秒钟,但真的出事后你会感谢自己的这个习惯的。
沟通的精髓:真正地倾听,并且对话
我老板有时就像是教练的身份,会观察我在工作中的一些表现,然后给我具体的反馈。昨天一对一开会时,她问我最近的沟通提升进展如何,我说了一大堆,然后意识到可能信息超载了,就停住问她的反馈。
她说,你刚刚说了五点,来回答我的一个问题。这没问题,但你这五点中间没有中断,没有给别人提问或评论的机会,这样如果我不想打乱你的话,我可能就忘了我想评论的观点了。接下来她的一个评论非常一针见血:
“我们是在对话,不是独白(Dialog, not a monologue)。”可能是因为自己做播客的缘故,我不自觉就有点习惯独白的方式。怪不得同事们都说我的presentation基本是挑不出毛病,但沟通却还可以提升。
真正地倾听,并且对话,这一点才是沟通的精髓。
我近期去老朋友李叔的播客《日谈公园》聊读书(宣传自己的书),这期节目还挺有干货,建议收听:)
摘录
感谢你的阅读!请转发这封邮件给你的朋友,推荐他们订阅‘狗熊来信’。我们下周再见:)
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