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63:从时薪到被动收入
见信好!
“仅靠用时间换取报酬,是无法致富的。”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但直到今天,才有了切身体会。
这个体会源于我最近做的一次现实计算(如果用高大上的说法,就是运用了第一性原理)。每周工作40小时外,我还有10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个人项目。超过这个时间,会影响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
如果我把这10小时用于时薪计算的工作,每小时100纽币,这已经是专业人士的中高水平时薪(我做的一些兼职设计项目就是这个标准)。这样一周的收入最多1000纽币,一年50周,最多也就是50000纽币。这已经是做兼职赚外快的上限,而且并不是每周都有持续的项目。
所以,我还是需要做能产生被动收入的产品或生意,或者提高时薪,做整块收益的项目,而不仅仅是时薪任务。
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但通过这次计算,我明确了自己未来个人项目的重心。
今天我分享以下几个内容:
陈丹青的《局部》
局部:陌生的经验
局部:我的大学
局部:伟大的工匠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看不见的女性 - Invisible Women
陈丹青的《局部》
通过有声书的方式阅读完了陈丹青的《局部》系列三本书。这个系列最初是以视频的方式制作,既可以说它是纪录片,也可以说它是个人的知识分享,但音频的形式也别有韵味,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局部》的切入点不是那种学院式的原理、背景故事分析,而是以个人的见解感受作为主线来作为一个引见者。其实仔细一想,我现在喜欢的这些内容分享类型也都是如此:许志远的节目带着他个人的见解和偏见,陈丹青的《局部》、梁文道的书评,也都是以个人视角去欣赏评鉴文学和绘画作品。窦文涛的"圆桌派"则更是将嘉宾的"偏见"乘以四,变成一期节目。
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人需要故事和个人的视角,来理解系统。
我自己现在在制作内容的时候,好像也慢慢开始进入这种状态,不太刻意去强求那些具体的原则背景数据,而是专注于我自己个人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分享出来,其实也非常有价值。
局部:陌生的经验
最近我重新看了陈丹青的纪录片《局部》,并找来了整个系列的书籍版完整阅读了一遍。真的,这是我遇到的最适合引导人深入艺术世界的作品,尤其是第一季对我影响很深。陈丹青不仅跨越古今中外,分享了大量作品的观点,而且对非艺术专业出身的门外汉来说(比如我),它是理解艺术的一个极好的起点。
对我个人而言,其中有几个知识点特别有价值。首先是绘画对象的变迁,从18世纪19世纪以前的定制品,到后来艺术家成为自由创作者的过渡,这个过程让我对传统艺术作品的内容、题材、画法和风格有了更深的理解。事实上,如果做一下类比,会发现传统艺术家(接受客户的定件)与现代设计师(接受客户的定件)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再有就是对透视画法的讨论,这部分特别触动我。以往我总不自觉地认为透视画法在技术上更为先进,但陈丹青的讲述和书中的作品例子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特别是将透视画法与中国山水画的长卷式平面画法做比较时,我意识到后者其实代表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合一,更像是一个宇宙观,而透视画法则是以观者为世界的中心,这种认识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内核。
《局部》第一季里还有很多精彩的部分,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如果你对艺术有兴趣,我真心推荐去看看这个系列,YouTube上就有完整版本。这是一次视角全新的艺术之旅,让人大开眼界。
我喜欢的一些摘句:
少年看世界,简直浑身摄像头。所谓元气,就是孩子气。
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关于《流民图》和一直没有被平反的画者:什么叫作历史问题?我看,是我们的历史,大有问题。
“太太,没关系,你会慢慢像这幅画。”
透视法背后的哲学是:以我为主,我站在这里,看出去,每样东西逐渐远了,小下去了,消失了,同时,世间万物,为了我,朝我的眼睛聚拢过来。
有一次,列宾看到一幅意大利绘画,赞不绝口,说: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最最重要的是"美"。不久,他看到一幅俄罗斯无名小画,画着贫苦的女孩,老头子哭了,喃喃地说:哎呀,艺术最最重要的是善良和同情。
“文学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是走向文学的时候。”
局部:我的大学
《局部》第二季:回顾陈丹青的《局部》三季,个人感受是内容水平从第一到第三季递减(不是说后两季不好,而是对我来说第一季实在是太厚积薄发,太惊艳)。制作精良程度和探索的难度及复杂性则恰好相反,顺序为第三、第二、第一季。第二季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其珍藏作为讲述核心,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是一位策展人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名画。尽管如此,陈丹青依旧保留了第一季中的深度价值引导,为我们这些艺术门外汉开启了新的思考之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中关于"规范与偏离"的讨论让人印象深刻。"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而被承认"的观点,深刻地指出了艺术发展的循环规律:一旦进入美术馆的艺术,意味着规范的过时,新的艺术家将基于此开创新规范。
同时,第二季还探讨了中国的写意主义绘画和雕塑,特别是提到了易县罗汉的精美与写实,给人以全新的视角(以前我的确觉得中国艺术都是高度抽象和平面化的)。另外草稿与正稿的概念,以及印象派作品中逐渐显露出的绘画与时间的关系,都是对第一季思考的延续,同样精彩。
这些观点和发现,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第二季同样还是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艺术有兴趣的朋友,无论是观看纪录片还是阅读相关书籍,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灵感。
我喜欢的《局部》第二季里的一些摘句:
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
宗教艺术的历史,大约是神的脸渐渐变为人脸的历史。
卡拉瓦乔的创造性贡献,是强调了昏暗与聚光的对比。
霍克尼看得更深,他认为好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画出后,为时间所拥有,跟着时间走。
是眼下太方便获取巨量图像讯息,以致人类更贪婪,试图拥有更多时间感吗?
说到头,美术馆里的收藏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啊。
局部:伟大的工匠
《局部》第三季对我而言,像是一次遥远的旅行,它带我深入了一个我不了解的国家:意大利,穿越到了一个遥远的历史时期,探索着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作品。这既是对世界认知的一次拓展,也是对阅读体验的一次挑战。陈丹青在这一季中的探索,更多的像是他对个人兴趣:意大利的湿壁画作品的延伸。
尽管距离感和陌生感让我难以完全沉浸,但陈丹青对这些历史遗产的热情传递给了我,让我对于那些只在《刺客信条》游戏或其他纪录片中瞥见的湿壁画产生了更深的兴趣。特别是锡耶纳阶梯医院中,病房上方那些壮阔空间和壁画,与现实的空间共存,大受震撼。
第三本《局部》虽然给我带来了不少阅读的难度,但也为我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与生活,打下了基础的底子。其实视频我还没有看,这个月抽时间把它们都看一遍。
我喜欢的摘记:
透视法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绘画的大贡献,其实各国古代绘画的布局、疏密,都不靠透视法。早在古希腊,简单的透视法已经出现。中世纪图像主张崇拜功能,透视法被废止。文艺复兴时期再度肯定感官与现世,透视法—-准确地说,焦点透视法—-再度发扬,迅猛精进,成为虚拟真实的绘画法则。从此,这一伟大进步主宰了欧洲绘画600年,画家的直觉、感性、天趣,被日益规范,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自在感逐步缺失,直到20世纪才被现代主义绘画找了回来。
在没有其他传播媒体的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电影与电视的部分视觉效果,必须在单一画面中尽可能施展。这时,画家绝不仅仅要处理空间问题,同时还要兼任编剧、导演,让绘画起到长镜头和分镜头的叙述功能。
毕加索曾在85岁生日宴会上对朋友说: 乔托、提香、伦勃朗、戈雅,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公开卖艺的人。这个人了解他的时代,竭尽所能扮演了与他的同代人相同的愚蠢、贪婪和杂耍。
德加不爱坐马车,他嫌车篷妨碍他看路上的人。他说:"我们被创造出来,不就是为了互相观看吗?"纽约艺评家罗伯特·休斯因此写道:"这句无心说出的话,道出19世纪写实主义的中心思想,亦即,艺术家是看人的引擎。"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这本名为《花衣魔笛手》的书,不仅仅是关于那个著名哈梅恩捕鼠人传说的探索,而是一次深入欧洲中世纪社会史的旅行。这本书由日本历史学家阿部謹也撰写,他通过详细的考据,带我们穿越回那个传说起源的时代—-12世纪的德国哈梅恩市。这个传说中,魔笛手因为未能获得清除鼠害的报酬,用笛声引导城镇中的孩子们消失,这个故事已经被传诵了许多世纪。但当仔细发掘时,传说背后,其实埋藏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本书的风格让我想起了《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叙述方法,从一个微观事件入手,深挖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对中世纪的普通民众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妇女和孩子。在中世纪,失去丈夫的母亲(在那个时代非常普遍)几乎位于社会的最底层,而孩子们则需要和成人争夺生存资源,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吹笛手这样的流浪艺人,也同样属于社会的底层。这本书通过很多史料,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把这些人群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翔实的描绘。一句话:太苦了。
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在历史的叙述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而普通人的生活和挣扎则往往被忽略。《花衣魔笛手》通过一个老传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背后的故事,这种社会史的探索方式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能触动人心。我开始更加喜欢这种社会史的作品,因为它们不仅仅讲述过去,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挣扎。
“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的130个孩子在卡尔瓦略附近失踪”这件事正是现实中发生的历史事实。
很多人都听过"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这句谚语吧。中世纪城市的卫生状况恶劣,不管哪个城市,很少见到能延续三代的家庭。因此,中世纪各地城市的存续都依赖于人口流入,因而就必须要铺设好佃农从农村流入的道路。上述谚语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1277年,哈默尔恩市首次将这句话收入城市法中,作为正规文件。这就是"在市内停留一年零六周后即获得自由"。
人并不是有屋子、有食物、有自然环境就能生活下去的动物。重要的是这些事物、自然环境、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世界。对于中世纪的农民来说,这个关系的世界是由传统建构的,过去的东西,便是好的东西。
节日是不分尊卑地发泄日常的忧虑,以原始方式将日常被压抑的本能痛痛快快地发泄出来的仪式,然而中世纪城市中有很多人无法参加。反过来说,通过能不能参加节日,我们就能知道该人在市镇中的大概地位。
现在的孩子从父母、社会机构处获得作为孩子的领域,在那里扮演外界指示、规定的孩子状态,据此得到可爱、成熟等评价,自身也得到保障、确保,但是在中世纪及勃鲁盖尔的时代,他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外界和社会机构处获得孩子的领域。孩子的游戏、娱乐,都必须靠自己在大人的世界中抢。他们在家庭也好,在学校也好,在路上玩耍也好,都被毫无体谅地扔进大人组成的社会整体中。
宗教激情的最深处,是一般民众抑郁暗淡的生活和深深的疲劳。
(这个故事非常打动人): 有一个常年周游世界,通过蹦跳或舞蹈、魔术等娱乐人们的魔术师把所有财产都捐给了克莱尔沃的修道院,成为那里的助理修士。男子除了魔术以外什么都不会,主祷文、使徒信经、圣母经也都不知道。看到其他修士都通过语言和工作侍奉神,男子感叹自己无能,没有可以侍奉神和圣母玛利亚的技能。但是,他有一天发现修道院的教堂圣坛地下有一个高高的圆形天井,其中有圣母像,于是决定在弥撒的时候在那里偷偷地通过自己学习的奇术侍奉圣母。这样,男子一天天瞒着其他人,在弥撒的时候汗流浃背地在圣母像面前表演其花费一生所记住的各种各样的杂技、魔术。某个修士纳闷他不出席弥撒,就告诉了院长。院长某天下到地下,刚好男子因为自己的表演而筋疲力尽,呆呆地趴在地板上。这时,被天使围绕的圣母玛利亚从祭坛降到男子身边,亲自用白色的布擦去魔术师额头的汗。不久男子得病,去世时圣母现身,引导他的灵魂前往天堂。
不管在什么地方,天灾和人祸都不会断绝,不管在哪里,政府对平民的苦难都无动于衷。无名英雄根除民众痛苦根源后,政府也不会合理地对待这些英雄,往往反将其定罪,由此生出的灾害最终也必须全部由民众承受。而且成人世界中生出的这种丑恶行为,屡屡由天真的孩子承担责任。只要人们平常也能体验到这种"现实",这则传说就有打动全世界人的力量。
历史是与自己内心映照的某种东西,我无法理解不与自己内心相呼应的历史。
看不见的女性 - Invisible Women
在这一集《狗熊有话说》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日常生活中隐形的性别偏见问题,从城市设计到科技领域,这些看似性别中立的设计和政策对女性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本期灵感来源于《看不见的女性》一书,揭示了一个以男性为默认的世界。
感谢你的阅读!请转发这封邮件给你的朋友,推荐他们订阅’狗熊来信’。我们下周再见:)
Bear,于奥克兰
狗熊来信
你好,我是大狗熊,是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导师、获奖双语播客主播、高效阅读践行者,现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我喜欢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感悟,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狗熊来信》是我每周通过邮件发出的关于科技、设计与效率的中文心得分享,涵盖好书解析、学习经验和职业感悟,完全免费!
请订阅这个邮件,与 3200+ 位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推荐 Goodies
📕 《高效阅读》:一本帮助你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认知的书,当当新书榜推荐。
📝 高效阅读在线课程:帮助你掌握一年阅读 100 本优质的非虚构类书籍的方法。1200+ 用户好评。
🎓 Bear Academy:我制作的教程。除了上面的高效阅读课程之外,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的入门课程(全英文)。
💌 Bear Academy Newsletter:我的英文Newsletter,分享海外设计、职场的经验、技巧与工具,免费订阅。
关于 About
💼 我的职业:Product Designer at Xero
🌃 我的副业:Design Mentor at Springboard and CareerFoundry / Founder at Bear Academy
🎤 我的爱好:Podcast host at Award-winning podcast BearTalk
联系 Contact
Beartalking.com - 我的博客,包含了所有中英文文章
https://twitter.com/bearbig](https://twitter.com/bearbig) - 我目前主要活跃的社交平台
bear@beartalking.com - 通过邮件联系
LinkedIn.com/in/bearliu - 我的主要英文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