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61:我对苹果很失望
见信好!
我现在忽然对苹果很失望,仍然信任它的产品品质,但已经不再觉得这是一家引领潮流,主导创新的公司。
从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埃斯皮诺萨兼职编写语言友好的麦金塔说明书(小红书)时,苹果的基因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叙事。 后来Macworld上苹果的历年发布会,也一改其他厂家报参数的特点,以用户角度叙事,一骑绝尘。
但从这次苹果iPad发布会上公布的这个人人喊打让人很不适的视频广告,加上发布会只报参数不讲使用场景,傲慢的态度,完全不把用户放在心里。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布会,精致的内容,却毫无人的气息(怀念当年乔布斯时代,发布会还会请Jack Johnson,Randy Newman来表演)。苹果作为曾经的屠龙少年,现在似乎也成了恶龙。
我希望我的结论是错的。我在2012年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苹果物语》,2008年高价买了第一代iPhone,苹果曾经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不希望它成为臃肿官僚的大企业。但成住坏空是万物规律,公司也不例外。
等到六月份看看WWDC,就清楚了。如果在这个AI井喷,科技迸发的2024,苹果还继续重复这次5月的叙事的话,那就真的够呛了。
今天我分享以下几个内容:
职业上的重要决定
I Was Their American Dream
蚵仔煎和文化迷因
提升表达能力的计划
帝国的裂痕与崩塌:《万历15年》
小蜘蛛的网
运动的教育价值
职业上的重要决定
我觉得我在移民之后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在职业上决定突破自己作为I型人的舒适圈,努力去找与当地社会契合并且融入的职业机会。
刚来新西兰时,很幸运,朋友介绍了工作,在洋人公司上班,但语言表达文化融入困难重重,这时加上我原来在国内还有一些做媒体的资源和优势,甚至也有些收入。也在那个时候彷徨:是利用好自己在中文领域的资源优势,还是推翻重来,不再考虑母语优势。我当时的那个决定就是朝自己弱项扎根进去,在英语环境中努力从头做起。
现在来看,这个决定非常正确,至少自己反思来说是这样,因为它决定了我对于职业需要以一种躬身入局的姿态与社会保持充分的联系,而不是仰仗于自己原先的知识结构。
如果与生存的环境脱节,知识结构会老化,僵硬。更可怕的是,自己会找出种种理由将其合理化,然后愤世嫉俗,看年轻人怎么都不顺眼。
也是自我提醒:不要握着拳头,把手张开。睁开眼睛看外面的世界。
I Was Their American Dream
读完《I Was Their American Dream》这本由一位菲律宾与埃及混血后裔在美国生活的移民二代创作的绘本,除了喜欢她的绘本风格,注重叙事之外,我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点。作为移民二代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我们常规比如说移民二代都会经历身份的认同问题。比如华人移民第一代当然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而二代在新的环境下长大,中国对他们来说只是上一辈的故乡,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这个问题在这本书的作者身上体现得更有趣,因为她同时兼容了两种文化—-埃及与菲律宾,甚至她父母的宗教都完全不一样。
看到作者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关于这种文化的认同,如何逐渐质疑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第二是当她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时,如何观察那个时候还以白人为主流的文化,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很有意思。比如其中说到一点,他们在学校里凡是遇到一个新的朋友都会先问对方"What are you?"(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我是菲律宾人,或者我是中国人加韩国人的混血,我是伊朗人加埃及人类似这种。而另外她也讲到自己在进入工作场合之后,同样少数族裔如何在工作中适应白人为主的工作文化,但那是好多年前了,现在情况应该有一定改善。
读完之后,我也开始想,自己其实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也很淡漠,比如我也有很多菲律宾同事,但其实我对菲律宾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埃及伊斯兰等等。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关注一下别人的文化和不同状态的生活方式。
蚵仔煎和文化迷因
周末是奥克兰的台湾节。我们全家出动,连吃带玩。在小吃街上排队买蚵仔煎,排我后面的一个台湾妹妹说,这家的蚵仔煎最正宗,因为它就像台湾士林夜市一样,会在上面放上白菜,其他的都不会放。我开始想,所谓正宗与否,其实就是文化复制体对于母体的还原度。一件东西越"正宗",也就说明它和最初的形式非常相似,没有太多变化。但文化本身是需要用复制体来传播的,在过程中必然会有变体。就像在阿拉伯国家的当地师傅做的中国川菜,可能就不会那么麻辣。对我来说,最初这个想法是来自于20年前玩小岛秀夫的《合金装备2》,其中大段大段关于迷因的影片,让我开始懵懵懂懂地开始接触文化与迷因的关系。看来玩游戏,也可以帮助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
提升表达能力的计划
今年打算Learn by Doing,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表达评论以及Research能力。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对自己玩过的游戏进行游戏评论。
这一年下来我应该会玩十几二十部游戏,每一部都是十几个小时这种长度,短也有好几个小时,跟读一本书差不多,所以值得进行评论。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在资料收集、调研和选题整理时的思路。
目前计划基本不怎么剪辑,但会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实际录制时的表达沟通。目标是向MKBHD的科技视频那种自然、亲切、有想法,同时也有几个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这样下来应该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基本原则:玩一个游戏,同时做一些research。通关后做完评论,再去玩下一个。
玩游戏的朋友们,你最喜欢看什么样的游戏评论?
帝国的裂痕与崩塌:《万历15年》
今天读完了《万历十五年》,叹为观止。我觉得给我的启发类似于当年阅读《人类简史》,意识到历史可以用这样的视角去看。《万历十五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看似平平无奇的一五八七年。在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但这本书的视角却深入到这一年相关的六个明朝人物,在各种事件和分析中,几乎是直指中国那个当时强大无比的帝国的致命部分,让人看到整个帝国分崩离析并不是在之后的几十年,而是在那时裂痕就已经清晰地呈现。
他写历史的角度非常新颖,用了六个人物作为主线:万历皇帝(神宗)、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海瑞。这些角色每个人的视角分别代表了社会上最重要的部分,比如统治阶层、文官集团的政治家代表、銳意变法的人士,在军事上探索并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文渊阁大学士改良派以及哲学家。但所有人都在自己探索的道路上走进了死胡同,因为整个中国是以道德作为管理国家的方法,而由于行政和效率的低下,这套体系又以整个文官集团进行控制。这个根基决定了任何改良或变通都不会违背整个帝国的基础,也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个,或者说有了一个更深的体悟,就是人们认知世界必须要借助具体的视角。这个视角可以是宏大、可以是个人,但一定要具体,也就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最适合用故事来叙事或讲理,也是这个道理。我更深层次地认知到了,以后自己作为表达可以使用的方法,就是具体视角的切换和叙事。讲故事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小蜘蛛的网
一天早上开门发现一只小蜘蛛在我家正门前,结了一个完美的网,结构各方面无懈可击。它正坐在网中央应该很得意,但这个网实在是正好挡住我家大门。不得已,我得把它拿掉。蛛生遭遇这种系统性的盲区,也挺悲惨的。 (续)第二天它又搭了个一模一样的网,在原处。我不忍心破坏了。但晚上回家时忘记了,还是把网弄破了。 (再续)第三天,它在门的侧面搭了一个网。没有在正面,不挡路。我们全家一致同意保留这个网。(作为打工人,我对小蜘蛛产生共情了哈哈)
运动的教育价值
周末,印度朋友Gaurav来吃饭,聊起他参加很多运动,曲棍球,橄榄球,板球等等。聊起这个话题,他有一个观点很不错:运动对于小朋友来说,除了强身健体,最重要的价值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 在西方教育体系,整套教育以鼓励为主,大家都会觉得成功和赞美是默认情况,但生活和人生必然会有失败,哪怕你再努力,也有事情是无法控制的。面对失败,应对措施是什么,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接受它,这些都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类的运动中可以学到。 我女儿参加Netball,每个赛季都有比赛,虽然也有很多家长非常执着于最终的比赛输赢结果,但教练和小孩们都能够做到关注自己的提升和进步,而不只是结果,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感谢你的阅读!请转发这封邮件给你的朋友,推荐他们订阅’狗熊来信’。我们下周再见:)
Bear,于奥克兰
狗熊来信
你好,我是大狗熊,是一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导师、获奖双语播客主播、高效阅读践行者,现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我喜欢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习感悟,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狗熊来信》是我每周通过邮件发出的关于科技、设计与效率的中文心得分享,涵盖好书解析、学习经验和职业感悟,完全免费!
请订阅这个邮件,与 3200+ 位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推荐 Goodies
📕 《高效阅读》:一本帮助你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认知的书,当当新书榜推荐。
📝 高效阅读在线课程:帮助你掌握一年阅读 100 本优质的非虚构类书籍的方法。1200+ 用户好评。
🎓 Bear Academy:我制作的教程。除了上面的高效阅读课程之外,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的入门课程(全英文)。
💌 Bear Academy Newsletter:我的英文Newsletter,分享海外设计、职场的经验、技巧与工具,免费订阅。
关于 About
💼 我的职业:Product Designer at Xero
🌃 我的副业:Design Mentor at Springboard and CareerFoundry / Founder at Bear Academy
🎤 我的爱好:Podcast host at Award-winning podcast BearTalk
联系 Contact
Beartalking.com - 我的博客,包含了所有中英文文章
https://twitter.com/bearbig](https://twitter.com/bearbig) - 我目前主要活跃的社交平台
bear@beartalking.com - 通过邮件联系
LinkedIn.com/in/bearliu - 我的主要英文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