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21 - 在体育中训练勇敢和快乐
见信好!
我女儿这个学期开始打Netball,第一赛季,每周六和其他不同的学校队打比赛,风雨无阻。
今天打球的时候,对方是那种竞争意识很强的,队,有几个女孩抢球特别凶,这个时候我发现体育运动对性格塑造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碰到正面对抗时如何面对。特别对于亚洲家长,和从小被教导谦让的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一个家长自己也需要训练的能力。
女儿的队有两位kiwi家长志愿作为教练,每周轮流执教。我和他们聊天,说起如何做教练,他说他也不懂,但就是给孩子们练好基础,比如传球,接球,投篮,她们在场上的时候不要去指挥传哪里怎么打,只要相信她们能自己投就好。
其实这不只是打球,教育是相通的,训练好最基础的东西,然后任孩子自由发挥就好,并给予充分的信任。
我小时候因为家庭对体育不重视,自己底子也很差,没有什么体育经验,但现在自己四十岁了,忽然发现体育的重要。怪不得古希腊人要竞技,古代中国的君子六艺里都有体育,真的很有道理。
就我的感觉,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找到很多国人都会缺失的两个重要因素:勇敢和快乐。这两种因素,其实都是一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今天我分享以下几个内容:
大狗熊推荐:《我们为什么睡觉》
在大厂做设计需要有意识平衡创意与产出
大狗熊推荐:黄之峰
大厂的设计师如何分享设计进度?
工作中的艰难对话
两个女人,腥风血雨
国内的app icon设计:就像穷大学生吃自助餐
大狗熊推荐:《我们为什么睡觉》
在开车时睏得哈欠连天流着眼泪的状态下,读完了这本比尔·盖茨推荐的《我们为什么睡觉》,然后感叹睡眠竟然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重要。现代人的各种毛病,焦虑啊、注意力不集中啊、月经不调啊精子质量差啊,车祸啊,猝死之类,都和睡眠有大关系。每晚7、8小时的睡眠,基本是健康标准线。那些号称只睡5小时还是精力十足的人,要么有些小段睡眠自己没有意识到,要么就是在撒谎。
比较重要的是REM(眼球快速移动)睡眠,这基本是我们的身体与大脑每天进行“磁盘清理”的时间,运动表现,创意能力和反应,都靠这个。对了“喝酒有助睡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酒精会很大程度地影响REM睡眠。
而且睡眠这种事,也有贫富分化的问题:穷人睡得少,影响了能力与表现,低收入从而需要更加辛苦,于是睡得更少。富人睡得多,也能睡得更多。比如学校现在的上课时间越来越早,稍微中产一些的家庭开车接送孩子还稍好一些,需要坐校车的学生每天可能得少睡一小时,年青人少睡一小时的影响,比成年人要深远得多。
我发现自己睡眠一般7小时是基准线,低于7小时一般白天状态就很差,理想的状态是8小时左右。
国内的很多朋友在媒体工作,感觉这个行业简直是健康高危行业,各种猝死、癌症和其他病频发。除了工作强度和饮食等原因,睡眠肯定是个重要原因。
这本书在用了几百页讲了一大堆科学研究之后,最后的附录列出了12条提升睡眠习惯与质量的建议。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直接看这些建议就行。Google一下应该可以搜到。
两条我以前没有留意的经验:低室温有助于睡眠(18摄氏度)。酒精会影响睡眠。另外,睡眠类药物基本都是伤害身体的。
在大厂做设计需要有意识平衡创意与产出
这两天的工作,在企业里做产品设计做出了在创意Agency工作的状态:两周内一半的时间都在和Principle设计师一起准备一个面向Xero高管的设计项目讨论。什么样的高管呢?我现在是产品设计师,上一级主管是产品设计总监,再上一级主管是设计总经理,再上一级是执行设计总经理与产品执行总经理,就是向她们汇报,中间隔着4级,所以我配合的资深设计师都感觉很紧张,开会基本都在揉脸🤦♂️ 今天汇报前4分钟,我还在更新文档,午饭也没吃。
但最终顺利完成任务,收获各种表扬,也成功说服了按我们预想的设计方向走。也证明了我作为一个虽然入行不久的英文市场产品设计师之前,在国内被各种妖怪客户蹂躏摩擦锻炼出来的经验和能力没有白费。
值得延伸的思考:在大厂做设计,更多是一种策略优化行为,创意的部分其实是缺乏的,特别是当大厂的资源完备,设计系统(Design Systrm)也很成熟,都不用自己发挥。这时如果时机和项目合适,在小公司锻炼出来的灵活性与创意具像能力,就很有优势。
我现在觉得,在大厂做设计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意输入和输出途径。不然时间一长,系统性思维有了,创意能力没了。
然后就只有转行做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了。
大狗熊推荐:黄之峰
刚刚在Netflix上看完了这部讲香港占中运动的纪录片。说实话之前我对这个事件几乎完全不了解,也会觉得他们闹些啥啊,直到这次全国上街抗议防疫,才发现需要多听多看其他的声音(之前被微博上的噪音影响得太久)。从纪录片的角度这部片很粗浅,角度也单一局限,但基本算是把事件梳理清楚了。
大厂的设计师如何分享设计进度?
大厂的设计师如何分享设计进度?整理一下我在设计领域的一些工作心得(抱歉我不要脸滴自称大厂设计师了)thread:
传统的平面设计师和在Agency工作的设计师,通常不会太愿意分享自己工作的过程。一般都是通过阶段式的“提案”,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完整思路。
对于企业内部的设计师,特别是SaaS领域或是其他互联网产品领域,设计师与同事沟通工作的节点明显增多,不只是有限的几个提案会而已。整个项目的前中后过程里,都需要和不同的部门(产品、运营、测试、工程师)频繁沟通项目,再加上现代技术公司多半用敏捷流程管理,沟通的要求也更加频繁。这也要求设计师要能够随时展示自己工作的进度,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很有信心的,哪些是需要feedback的,并且有能力获得哪些必须的feedback,来推进项目进度。
而且现代互联网团队工作的文件基本是共享的,设计文件都在Figma大家都可以访问,过程调研文档都在Miro里,需求和沟通都在Confluence和Jira里,所有文件都是云端实时更新的。
这就要求企业的设计师,必须具备非常清晰的文件管理能力,这方面的要求不亚于沟通本身。
图是我近期的一个项目设计文件的进程状态。这本身是一个过程文件,左边是一个playground,放着我在探索的一些概念。右边则是用于沟通的文档。当一个flow概念设计完成后,我会移到右边,并加上注释说明。这些说明是要能做到不用解释也能看懂的。这样一是可以进行异步的沟通,二是如果我需要展示设计,我不用重新准备,直接带着大家过就行。
每次展示设计时,我会告诉参加讨论的同事,现在我希望什么方面的feedback。比如前中期的设计,我会请参加讨论的人从技术可行性、产品功能之间的依赖性等角度提问。所以不会有那种“这个标志应该大一点”的评论的。
展示时,我会要求大家直接在Figma里将问题和feedback用评论方式留下来。之后我会一一回复,做出必须的决定,并把所有讨论都整理到Confluence里存档。这样操作确定下的设计,基本是“防弹的”。下次再有提出什么问题,我可以很容易滴,且“有证据地”回答。
这是我的一些心得,也走过一些弯路,目前来说,这是我观察到最适合在复杂型产品团队做设计的方式。但对于初创企业和agency来说,那是另外的方式,这套方法不一定适用。欢迎设计师和产品人留言或私信讨论😃
工作中的艰难对话
今天的鸡汤(英文机翻),有感于工作中的tough对话:
艰难的对话不仅对健康的公司文化至关重要,而且对成熟的专业人士也至关重要。 你的资历越高,你就越有可能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对话。
我曾经避免任何冲突,但当我意识到艰难对话的重要性时,我发现我需要学习接受艰难对话作为一种技能。
对此有几点考虑:
✅ 处理艰难的对话就像肌肉训练 - 你练习得越多,你就会做得越好。
✅ 这不是目标。 这只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 越早发生越好。
有什么想法吗?
两个女人,腥风血雨
我在厨房做饭,还没来得及把所有的菜抬到桌子上,心急的妈妈就在催促:“Molly赶紧去吃饭啦!”
Molly坐到桌子前眼镜一翻,清亮滴嗓音说:“吃什么呀,吃桌子吗?” 无力反驳😂
家里两个女人,一个性子急,一个嘴巴伶俐。等到青春期时,一定是一场血雨腥风。
国内的app icon设计:就像穷大学生吃自助餐
忽然心血来潮去搜了搜国内顶级用户量的app,icon都是啥样,然后看到一堆炸裂感的图标…
我觉得仔细想想,国内的设计,一定要突出“量”,无论是颜色、信息,还是空间。
就和我大学时吃自助餐似的,巴不得有个胃袋。
注意我没说这不好,也是一种风格。就像日本那种高速的电视广告,既有浮世绘的传统,又有动漫时代高度商业化的竞争背景。中国这个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商业背景有关,只要能到达商业目的,满足用户需求,就是OK的设计。
但我自己还是不喜欢信息过度密集的设计。设计师需要过滤信息的。
453 / 《大人物的世界史》,以及如何给书做research
前段时间我读完了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书《大人物的世界史》。这本书本身一般,所以这期节目除了分享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知识与感受之外,更多是作为案例,分享一下我在读完一本书后,如何进行简单的调研。
感谢你的阅读!请转发这封邮件给你的朋友,推荐他们订阅‘狗熊来信’。我们下周再见:)
Bear,于奥克兰
推荐
📕 《高效阅读》:一本帮助你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和认知的书,当当新书榜推荐。
📝 高效阅读在线课程:帮助你掌握一年阅读 100 本优质的非虚构类书籍的方法。1200+ 用户好评。
🎓 Bear Academy:我制作的教程。除了上面的高效阅读课程之外,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的入门课程(全英文)。
💌 Bear Academy Newsletter:我的英文Newsletter,分享海外设计、职场的经验、技巧与工具,免费订阅。
关于
💼 我的职业:Product Designer at Xero
🌃 我的副业:Design Mentor at Springboard and CareerFoundry / Founder at Bear Academy
🎤 我的爱好:Podcast host at Award-winning podcast BearTalk
联系
Beartalking.com - 我的博客,包含了所有中英文文章
https://twitter.com/bearbig - 我目前主要活跃的社交平台
bear@beartalking.com - 通过邮件联系
LinkedIn.com/in/bearliu - 我的主要英文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