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来信08:成熟的人,不只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三十岁时不懂事,凡事好为人师,经常喜欢给人建议。
现在四十岁,绝不主动给人建议,连工作上需要给人提建议,我都尽量用问题开始。人生大忌就是交浅言深。
同时,我也一点都不在乎自己不在乎的人的建议、评论和看法。人其实是不平等的。我指的是不同的人在我心中的份量。我尊重和在意的人,很细腻的情绪我都会尽力捕捉。我不在意的人,直接对着我说一加一就是等于一,我也会笑着说你说得对。
我觉得现在比起十年前的自己,我的智力和反应估计还要弱一些,同理心应该差不多,但对于分寸感和尺度的把握,应该是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觉得中国文化最牛最顶尖的精华,大概就是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冲电子产品的驯化
几年前我膝盖有点问题,下蹲时很不舒服,甚至有些疼。什么靠墙半蹲静养,吃关节灵,都试过,还是没啥用。后来就不管它,做力量训练,自重深蹲,哑铃深蹲,最近开始跳绳。
目前不能说膝盖问题消失了,但至少减轻太多。下蹲啥的也完全没有异常感。该跑该跳完全没问题。
同样的,有时感觉对着电脑时间长了背和肩不舒服。想起以前在昆明时去发廊剪头,洗发小妹都会说哟大哥您的肩太紧啦,办张卡每周过来按摩两次就会好啦。我现在就来一组上身的撸铁,加上拉伸,睡个好觉,第二天就没事了。
人以前是被小麦驯化,现在主要是被电子产品和现代商业给驯化了。需要自己先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有意识地对冲这种驯化。
老父亲的全职带娃感受:如何培养孩子的潜力
最近女儿学校放假,我请假全职带了几天娃,有一些关于带娃的感受。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是父母的责任。就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可以做:第一是发掘孩子的天赋,也就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一些能力。比如像我家Molly,很喜欢和别人交流,经常去游乐场看到跟自己同龄的人,都会主动和人家讲话,也不觉得尴尬。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项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但对她来说就是天赋。作为父母观察孩子的天赋,然后有意识地给她创造机会,去发展这样的天赋,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父母自己的专业或是爱好,自己就很喜欢或是做得不错,或是有能力和资源能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运动员父母,有意识地可以给小孩训炼,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像是我在一个游乐场见到的带着女儿训练散打的爸爸。我带Molly去美术馆画画,因为我喜欢且投入,Molly也不会觉得无聊,也会投入地和我一起画。
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乔尼·艾夫,他爸爸老艾夫就是英国设计行业的顶尖人物,他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培养起自己对于设计的兴趣,后面加上自身的努力,才成为业界大牛的。他爸爸有一年送给乔尼的圣诞礼物,就是乔尼可以自由使用老艾夫的设计工作室(这老头也挺忽悠的,圣诞礼物都不用买了哈哈)。所以这个第二个方向,是父母可以去考虑并且有意识引导的重点。
但很多父母可能是第三个角度:自己没做过,没有相应的资源,甚至都不喜欢的领域,去逼着小孩去学。比如有的父母逼着小孩去学潜水(随便举个例子,因为刚好我周围没有学潜水的父母,不得罪人哈哈),只是因为自己想要去学,但没有条件(出于借小孩圆自己的梦)。或者只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朋友圈里其他的同龄晒孩子,就有这样的想法(出于社交焦虑)。
这种兴趣培养,初期可能还好,中期之后父母不容易,小孩也不容易保持兴趣。大人也没有精力继续维持。
我还是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喜欢,就不应该逼着别人去做,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嗯不对,不是“哪怕”。自己的孩子,更不应该逼他做自己都不想做的事。
锵锵行天下第二季
我觉得窦文涛的《锵锵行天下》第二季两集在冷湖和鄂伯梁录制的节目,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类节目的天花板,它将人类的好奇心、绝美的视觉、中国人特有的历史观和未来观、科学的浪漫和具体个体人物之间的情感与故事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短短的几十分钟,超喜欢。
如何屏蔽手机的干扰
新视频发布:如何屏蔽手机的干扰。说实话我也没成功屏蔽,不过这个视频里的几条技巧,可能会有点作用。
摘录
也许个人计算机革命的教训是,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们由人的希望和欲望所激发,反映了创造者和接纳者的价值观。也许它们反映了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乐意看到它们展示的内容吗? —— 《硅谷之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与衰落》
感谢你的阅读!请转发这封邮件给你的朋友,推荐他们订阅‘狗熊来信’。我们下周再见:)
Bear